原标题:直播带岗、“上门”送岗、分类寻岗,周村区密织就业服务网——(引题)
让群众好就业就好业(主题)
淄博日报记者 张厚新
“前段时间一直到处干零活,收入不稳定。现在工作固定了,心里也踏实了。”前不久,刚到新单位报到的周村市民刘世新坦言。
刘世新的新工作是通过周村区“丝绸路街道办事处就业创业”直播间找到的。
原来,刘世新有大货车驾照,但受大环境影响,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,只能靠打零工贴补家用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刘世新点开了周村区“丝绸路街道办事处就业创业”直播间,在说明了自己的技能特长和就业意愿后,街道工作人员帮他推送了几个符合条件的工作岗位。很快,刘世新就找到了一份固定的长途货车司机岗位。
丝绸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,街道联合周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,依托人社服务站、零工驿站等实体阵地,广泛征集优质岗位,在抖音直播间通过“政策解读+企业展示+岗位推介”的形式,与广大求职者实时互动,提供详细及时的招聘信息,打造“乐业金周·抖在丝绸”就业服务品牌。
就业是民生之本、发展之基。周村区以稳就业、促就业为抓手,以直播带岗、“上门”送岗、分类寻岗等方式,密织就业服务网,让群众好就业就好业,不断夯实经济社会发展根基。
基于家庭情况、年龄原因、工作时长等,很多群众更倾向于在“家门口”就业。针对这一意愿,周村区深入挖掘辖区韩家窝村“民宿+餐饮”、小杨村花馍坊、大七村“庄园酱菜”等微业资源,通过政策扶持、金融赋能、服务引导,推动产业做大做强,吸纳带动群众就业。
北郊镇小杨村村民李女士,平日里需要接送照顾孙子,无法外出打工。村里的花馍坊招人时,她第一批报了名。“想不到这个年纪了还能再就业,而且还是在家门口上班,现在俺一个月不比年轻人挣得少。”李女士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。
不仅如此,周村区还根据群众就业需求,定期开展“‘就’在星期五”“送岗位进社区”“就业援助月”等促就业活动,以及“进园区、进企业、进社区、进市场、进高校、进大集”就业政策宣传活动,将工作岗位送到群众身边,为求职者提供就业指导服务。截至目前,周村区已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59场。
群众就业难的原因不尽相同,帮扶指导不能简单“一刀切”。为此,周村区聚焦辖区长期失业人员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失业青年等五类重点群体,创新实行红橙黄蓝绿“五色分类帮扶”,建立帮扶台账2132个,因人施策、分类帮扶,有效实现了快速精准帮扶就业。
青年是就业创业的主力军。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存在的慢就业、缓就业等问题,周村区深入实施青年就业见习计划,引导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、16岁至24岁登记失业青年参加就业见习,进行岗位实践锻炼,增强就业能力。同时,做好见习单位动态管理,指导其建立见习管理办法,让见习人员进得来、留得住、发展好。今年以来,全区累计新增就业见习基地4家,开发见习岗位340个。
如今在周村区,一张覆盖面广、精准度高、实用性强的就业服务网络已全面铺开。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,目前周村区累计设立人社服务站(点)126个,实现标准化站点建设全域覆盖,可提供政策咨询、岗位匹配、技能培训等“一站式”服务,年均服务群众3万余人次。
周村区组建了由“1名专职人员+1名网格员+N名社会力量”组成的“1+1+N”服务团队,联动银行、商圈、产业园区等主体,建成24处综合服务场景、4个市级创业导师工作室及2个职业指导室,形成“多点支撑、全域辐射”的服务格局。周村区还打造创业赋能中心,将就业创业服务嵌入社区便民事项,构建起“15分钟就业创业服务圈”。
一组统计数字显示,目前就业创业服务网络已累计服务企业5000余家次,帮扶就业困难群众1.4万余人,自去年以来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近5600人,成为助推周村老工业区高质量发展的有生力量。
财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